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院开设“立诚书院·学术名家前沿论坛”系列课程:汤拥华教授首讲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量:

为进一步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学术氛围,我院于本学期开设“立诚书院·学术名家前沿论坛”,邀请著名学者聚焦学术前沿话题,为我院师生开设系列课程。2025年9月24日至2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首讲“风景批评五讲”。我院程国君老师、冯超老师、任杰老师、童一菲老师、魏欣怡老师和何卓伦老师以及三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学习了本课程。

24日晚,我院李跃力院长出席开课仪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风景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前沿话题,汤拥华教授是风景批评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为本次课程精心设计了教学大纲,提供了参考文献,课程结束后,他还会对提交的课程论文进行点评,期望在座师生能够深度参与并认真完成本次课程的学习。在随后的课程中,汤拥华教授以“风景”为钥匙,以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和极具深度的教学内容,为我院师生开启了一场关于“风景”的美学探索之旅。

第一讲以“风景如何批评”作为总纲,系统梳理了风景批评的问题意识、理论资源与概念工具。汤拥华教授以柄谷行人的“风景的发现”理论为切入点,指出“风景”并非先验存在,而是与现代“内面的人”一同被建构的现代性装置。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引入W.J.T.米切尔的“风景图像学”等理论,揭示了风景背后交织的权力关系与文化意义,并提出了以“空间、地方、风景”为核心的概念工具,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讲“深度的诱惑”聚焦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汤拥华教授精妙地剖析了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华兹华斯式漫步”如何陷入中西文化符号的纠缠。他指出,主人公试图为日本风景赋予“深度”的努力,实则依赖于对西方文学与中国古典山水的“联想”,这使得其风景体验充满了“拟像”感,最终折射出在现代性冲击下,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文化乡愁的悖论。

第三讲“作为风景的海洋”将视线转向沈从文的青岛书写。讲座别开生面地探讨了海洋如何从单调的自然物,转变为充满现代意义的文学风景。汤拥华教授认为,在沈从文笔下,海既是与生命节奏共振的无限象征,也是一个承载孤独、哲思与偶然情欲的“异托邦”。通过“诗的海”与“小说的海”的叠印,沈从文最终完成了对海洋风景的独特发现,展现了其区别于内陆河流故事的崭新文学意义。

第四讲“无名者的壮游”则以当代作家班宇的《逍遥游》为中心,将风景批评的视角延伸至当下。讲座聚焦于小说中身处困境的“无名者”及其看似矛盾的“壮游”。汤拥华教授借助朗西埃的“美学异托邦”与“独异性”理论,精彩地分析了这些普通个体如何在被商业与权力规训的景点中,通过与“他者”的相遇,实现片刻的审美超越与精神突围,在困窘的生活中寻得一丝“逍遥”。

第五讲以“内外之间的废墟与山水”为主题,汤拥华教授对全课程进行了总结与升华。通过对比西方“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的哲学内涵,并以费穆《小城之春》中的“废墟”意象等为例,他深刻论述了中国现代风景体验的特质,指出中国现代风景美学并非与传统的断裂或对西方的复制,而是在古今、中西的冲突与纠缠中,于“内外之间”生成的复杂产物。他提出,构建一种“中国风景美学”,正是要直面并理论化这种多时态、跨文化的现代体验,从而重建中国自身的美学话语与历史意识。

本次课程内容丰赡,视野宏阔,理论阐释与文本细读相得益彰。这不仅是对风景批评领域理论与方法的集中展示和具体实践,而且也为风景批评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授课后的师生互动环节更是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风景与时代的深度思考,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