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陆生磊)4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长聘副教授马楠做客我院古典文献学系列讲座,在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以“《隋书·经籍志》研究的若干推进”为题做了报告。讲座由我院周淑萍教授主持,王晓鹃教授和赵学艺老师与谈,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马楠副教授围绕《隋书·经籍志》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解读。首先,马楠副教授介绍了《隋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参考书录和体例。她认为《隋志》总叙中提及的“旧录”,除《隋大业正御书目》外,还应有阮孝绪所编《七录》等解题叙录,两者在著录方式和文字上与唐检存时所修的内容多有不同。其次,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隋志》研究,她提出可以从校勘、文献形态及结构逻辑等方向入手。如《隋志》的写本时期,出现过隐义、细字等特殊形式。在结构逻辑上,《隋志》在各级目录上有严密且符合学理的逻辑结构关系。在著录形式上,《隋志》可以根据衔名分为著书时官和终官赠官征召官两类,前者多是写本结衔,可以推断著书时间,而后者则来源于序录解题和史传文献,可以补充撰人仕历之阙。
在与谈环节,马楠副教授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通过《隋志》目录补充解决史料的不足和谬误、《隋志》著录亡书和唐初见存书目以及后来辑佚亡书记载不一致、隋唐时期写本中存在的细字现象,以及《隋志》的“序”与“叙”等问题,结合自身做学问的经验,进行了悉心的解答与回应。
周淑萍教授进行总结,认为马楠副教授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做古典学术的典范,勉励我院师生应将目录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与精细考辨,深入剖析学术问题的内在逻辑,以实现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与价值。